跳至正文

工作手册第1篇 | 谁是跨儿?

本文是跨儿心理小组编写的《跨儿心理工作手册》连载第1篇

 

跨儿的定义与分类

跨儿(Trans people /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),即广义的跨性别者非性别常规者,是指性别认同和/或性别表达与其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不一致的人,是跨越、挑战和超越了传统男女定义的人。本手册中的这一定义,参考了美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定义,并采用在中国大陆用语中含义最接近、包容性最广、污名化最少的“跨儿”一词。

跨儿包括性别酷儿(非二元性别、第三性别)、跨性别女性(“男跨女/MtF”)、跨性别男性(“女跨男/FtM”)、跨性者(“变性者/TS”)、跨装者(“变装者/CD”)等群体。本手册中的这一分类方法,参考了美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分类及中国大陆跨儿社群中的实际状况。一位跨儿可能会认同自己属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群体,也可以不会认同自己属于跨儿或其中的子群体,即使ta符合该群体的定义。心理工作者应当尊重跨儿的自我认同,并采用跨儿认同的身份称呼ta。

 

在媒体中,跨儿常常被描述为“变性、人妖、不男不女、伪娘、药娘、阉人”等。在《变态心理学》教课书中,跨儿则常常与“性心理疾病、性身份障碍、异性病、性别认同障碍、异装症、异装恋物癖”等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相联系。因此,跨儿往往被视为“性变态”,在社会中被污名化。心理工作者应当避免采用这些具有污名的词语称呼跨儿。

 

指南6. 心理工作者应当认识到,污名、偏见、歧视和暴力如何影响跨儿的健康和幸福。

——美国心理学会《跨儿心理工作指南》

古今中外的跨儿

 

在中国现代社会中,有一些跨儿为人们所熟悉。例如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金星(跨性别女性、跨性者)、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伴侣大侠(跨性别男性)、“奇葩来了”人气选手超小米(性别酷儿)、“快乐男声”人气选手刘著(跨装者)等等。

 

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,也可以见到跨儿的身影。《史记》中记录有“魏襄王十三年,魏有女子化为丈夫”,《搜神記》也曾记载东汉建安年间的“人妖事件”,这些可能都是对跨性别的描述。《木兰辞》中的花木兰,以及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中的祝英台,更是中国人熟悉的跨装者。

超小米

(图片来源:超小米)

 

而在外国现代社会中,跨儿的可见度更高。比较知名的有:奥运冠军美国运动员凯特琳·詹娜(跨性别女性、跨性者)、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本·巴里斯(跨性别男性、跨性者)、加拿大作家和语言表演家伊万·凯伊特(性别酷儿)、欧洲歌唱大赛冠军肯奇塔·沃斯特(跨装者)等等。

 

在外国历史与文化中,也有许多跨儿的存在。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双灵人(Two-spirit)和南亚大陆的海吉拉(Hijra)被认为是男女之外的第三性别,是“神的使者”。印度尼西亚的布吉人(Bugis)更是将性别分为五种。

伊万·凯伊特

(图片来源:ted.com/talks/ivan_coyote_why_we_need_gender_neutral_bathrooms)

 

跨儿的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同

 

不同国家地区的调查显示,在现代社会人口中,至少有0.1%~1%自我认同为跨儿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不同国家地区的跨儿开始形成了各自的跨儿社群,并在全球跨儿运动的影响下,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社群认同。跨儿旗跨儿现身日(每年3月31日)、跨儿纪念日(每年11月20日)都是这些认同的元素。

跨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。心理工作者应当对跨儿有更多的了解,以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多元文化胜任力。

 

跨儿旗

(图片来源:wikipedia.org/wiki/Transgender_flag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