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“从小被妈妈打扮成女孩”导致性别认同“障碍”?

美国跨性别女孩洁丝·詹宁斯(Jazz Jennings),出生时被分配为男性,但刚学会说话时,她就明确地说自己是女孩。(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维基百科wikipedia.org)

 


 

近日,《沈阳晚报》刊登了一则新闻《从小被妈妈打扮成女孩,初三男孩说活得“拧巴”。专家:3到5岁性别教育关键期出错》:

 

近段时间,16岁初三男孩小刚,情绪突然失落、心神不宁,学习成绩下降,在妈妈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。

 

通过心理检测技术,心理咨询师透过男孩小刚表面的症状发现:真正困惑小刚的是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女孩。

 

性学专家、心理咨询师施宇认为,小刚的心理问题叫性别认同障碍,这种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,与早期性教育缺失、缺少父亲的陪伴、母亲的性别期待有关。

 

秀气男孩情绪失落、成绩下降

 

一对母子走进咨询室。男孩长得很秀气,卷发,腼腆,乍一看很像女孩。施宇对这个漂亮的男孩充满好奇。男孩有点沉默,有点忧伤,不太擅长表达自己。据母亲介绍,男孩的表现是情绪失落,心神不宁,学习成绩下降,有了很强的厌学情绪。

 

母亲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厌学,咨询目标是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。

 

其实是出现了性别认同障碍

 

通过单独与男孩交谈,利用绘画、沙盘等治疗方法,施宇发现了背后的秘密,原来男孩有性别认同混淆问题,专业术语叫做性别认同障碍。

 

男孩说,从小时候开始,他觉得自己是男孩,但又好像是女孩。他说,母亲从小就像女孩一样打扮他,自己从小到大活得很“拧巴”。到了青春期时,他在人际交往上出了问题,不敢和男孩接触,男孩子们觉得他“娘娘腔”,常和他开玩笑,他觉得自卑、羞愧。而他和女孩接触,也被女孩们误解,以为是要处对象。为此,小刚思绪烦乱,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。

 

据小刚母亲介绍,小刚小时候长得好看,有羊毛卷,胖乎乎的,惹人疼爱,像个漂亮的小姑娘。施宇说,小刚母亲是个爱美、嗲嗲的女性,平时和女性朋友一起化妆、美容都带着小刚,她们常和小刚开玩笑,给他抹个腮红、化个淡妆。另外,小刚的父亲常年在外地,他从小和母亲一起长大。母亲说,当初并不是刻意地把他当做女孩来养的,就是觉得好玩。

 

症结在早期错误的性别教育

 

施宇认为,3至5岁是孩子性别认同最关键的时候。小刚的问题与母亲早期错误的性别教育有关,同时母亲爱漂亮,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和认同,所以在小刚的潜意识中希望像妈妈那样漂亮。

 

施宇说,同性恋问题、“性别认同障碍”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成因是和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性别教育有关,而同性恋问题有80%左右是和“性别认同障碍”有关的,10%是生理性的,10%是对性的好奇。现在一些家庭从小在培养孩子的时候,称呼就有问题,管儿子叫女儿,管女儿叫儿子,在行为上男孩当女孩养,女孩当男孩养。

 

施宇说,3至5岁是性别教育的关键期,男孩要像男孩养,女孩要像女孩养,比如在看儿童读物或者影视作品时,男孩女孩也要区别对待。“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,家长的性别期待(重男轻女、重女轻男)、父爱的缺失(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亲的陪伴)、早期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。

 


 

对于该新闻报道的个案,我想探讨以下几个问题:

 

1、小刚真的有性别认同障碍吗?

 

小刚觉得自己应该是女孩,这是她的性别认同,这种性别认同是跨性别的。她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分配给她的男性性别不一致,可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《国际疾病分类(第10版)》中精神疾病“性别认同障碍”的诊断标准。但在2018年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(第11版)》中,“性别认同障碍”已经从精神疾病中删除。美国心理学会《跨儿心理工作指南》指出,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其出生分配性别不一致,可以是健康的和自我肯定的,并且本身并不是病态的。小刚的母亲、心理咨询师和这篇新闻的记者、编辑用“男孩”、“他”来称呼小刚,对小刚的性别认同不予肯定,这才是真正的障碍。

 

2、小刚的性别认同,是“从小被妈妈打扮成女孩”导致的吗?

 

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,性别认同是由家庭教育或成长经历决定的。众多个案表明,一些具有跨性别的性别认同的人,并没有跨性别的家庭教育或成长经历,但其在3到5岁发展性别认知时,已经有了跨性别的性别认同,并持续终生。虽然母亲从小就像女孩一样打扮小刚,但这不能证明小刚的性别认同与此相关,更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。同样,小刚的性别认同与“早期性教育缺失、缺少父亲的陪伴、母亲的性别期待”并没有必然联系。

 

3、小刚跨性别的性别认同,说明小刚有“同性恋问题”吗?

 

同性恋是一种性倾向,与性别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两者没有必然联系。新闻中并未描述小刚具有哪种性倾向,小刚未必是同性恋,即使是同性恋,也是正常的,不是什么问题。

 

4、将小刚的性别认同归因于家庭教育或成长经历,能给小刚提供帮助吗?

 

美国心理学会《跨儿心理工作指南》认为,对于长期表现出跨性别的性别认同的青少年,其自我肯定的性别认同最可能是稳定的,应当为其提供肯定性的心理和医疗服务。将小刚的性别认同归因于家庭教育或成长经历,往往意味着下一步将通过改变教育方式、促进小刚按照顺性别方式生活等做法,来改变小刚的自我认同。一方面,这种扭转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无效和有害的,另一方面,这将阻碍小刚获得真正有效和有益的帮助。

 

5、心理咨询师如何才能更好地给小刚提供帮助?

 

新闻中的这位心理咨询师,可能是真诚地、善意地想要帮助小刚,并采用了心理咨询的一般做法,尝试了解小刚的家庭教育或成长经历,找到问题的原因,并加以处理。采用这种方法处理一般的心理问题也许是有效和有益的,但对于跨性别相关的心理问题,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。根据美国心理学会《跨儿心理工作指南》,我们建议咨询师对小刚的性别认同给予肯定,采用小刚认同的名字和称谓来称呼小刚,帮助小刚进行自我探索,明确其性别认同及心理、生活、医疗上的需求,在基于其性别认同的状况下,以满足需求、改善人际关系、应对校园欺凌、适应学习为目标,开展咨询。如果咨询师不具备多元性别基本知识,以及跨性别心理咨询的胜任力,建议咨询师转介个案。

 

撰稿:欢喜

 


 

跨儿心理小组提供专业的跨性别心理服务,欢迎有需要的朋友进行预约,欢迎咨询师转介个案。详情点击“阅读原文”。

 

跨儿心理小组正在翻译美国心理学会《跨儿心理工作指南》,后续将以该此为基础,开展跨儿友善心理工作者培训,欢迎关注。